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讨论课,她身着深蓝色哥伦比亚大学帽衫,高束的马尾辫利落地垂在肩后,目光中透着学者特有的专注与锐利——这是一种在剑道上历练出的眼神,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巅峰期暂别赛场,我的回答很简单: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更是如何思考。”费若秋微笑着说道,手指无意识地做出一个击剑动作。
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这位年仅23岁的女子花剑运动员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暂停训练,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学位,在中国击剑队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时,这位被誉为“未来领军人物”的选手选择远赴重洋求学,引起了体育界的广泛关注。

“运动员的职业生命周期相对短暂,而学习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费若秋解释道,“击剑是一项需要极强思维能力的运动,每一剑都需要在百分之几秒内做出决策,这种快速决策能力与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5点半开始,先是90分钟的身体训练,然后是紧凑的课程安排,下午是图书馆自习时间,晚上则要进行两小时的击剑技术练习,尽管不再参加全职训练,她仍然保持着运动员的作息和纪律性。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她坦言,“同学们可以熬夜赶论文,但我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来维持身体状态,这迫使我在学习时更加专注高效。”
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玛丽亚·罗德里格斯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有费若秋这样的学生,她不仅带来了顶级运动员的专业素养,还在校园里推广了击剑运动,上周她举办的击剑体验课吸引了近百名学生参加。”
在经济学教授詹姆斯·威尔逊眼中,费若秋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潜力。“她能够将体育训练中的模式识别能力应用到经济模型分析中,这种跨界思维令人印象深刻,最近她正在研究体育产业经济学,特别是职业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经济学模型。”
费若秋的期中论文《决策理论在竞技体育和金融市场中的比较应用》获得了学院最高评价,她在文中分析了击剑运动员和股票交易员在压力环境下决策的相似性,提出了一个创新的风险评估模型。

“在剑道上,你需要预测对手的行动并做出相应反应,这与市场交易有异曲同工之妙。”费若秋解释道,“不同的是,击剑比赛的结果立即可见,而经济决策的影响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显现。”
从法国训练基地到纽约常春藤校园,文化环境的转变并非没有挑战,费若秋除了要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还要平衡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
“在法国,我首先是运动员;我首先是学生。”她说,“这种身份转变很有趣,同学们最初知道我是击剑运动员时会表现出好奇,但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共同话题——比如抱怨考试太难或者论文太多。”
费若秋还加入了哥大的国际学生组织,帮助其他留学生适应美国校园生活。“体育教会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我想把这种精神带到校园中。”
尽管学业繁忙,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场,她每周会与纽约当地击剑俱乐部进行训练,并计划参加明年的大学生击剑联赛。
“体育总局和学校都给了我很大支持,让我能够兼顾学业和训练。”费若秋表示,“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运动员重视文化学习,体育成就固然光彩夺目,但教育能够为我们打开更多可能性。”
中国击剑队主教练王海滨对此表示支持:“若秋的选择体现了新时代运动员的特点——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而是追求全面发展,这种经历反而能够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战术理解能力。”
拥有在法国训练、中国比赛和美国求学的独特经历,费若秋对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有着深刻见解。
“欧洲体育更注重个人表达,美国体育强调商业与竞技结合,而亚洲体育则重视纪律和集体荣誉。”她分析道,“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我认为未来体育发展需要融合这些优点,既保持竞技水平,又尊重运动员的个体发展需求。”
费若秋计划在毕业后继续击剑生涯,同时致力于推动体育教育改革。“我希望能够帮助建立更加完善的运动员教育体系,让年轻选手不必在体育和文化课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夕阳透过哥大图书馆的拱形窗户,为费若秋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她收拾好经济学课本,准备前往训练场——那里有她熟悉的剑道,也有她正在开拓的新道路。
“击剑教会我直面挑战,教育给了我应对挑战的工具。”费若秋说,眼神坚定如初,“无论未来走向哪里,我都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