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男子花剑个人赛中,一位来自江苏的少年选手姜鑫瑞脱颖而出,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连胜强敌,最终摘得银牌,年仅13岁的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成长感悟:“比赛让我更加自信,而站在剑道上,只能靠自己。”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但在那狭长的剑道上,选手却是绝对的孤独者,姜鑫瑞对此有着超乎年龄的认知:“当面具戴上的那一刻,世界就只剩下我、对手和手中的剑,教练不能替我出剑,队友不能帮我防守,所有决定都必须自己做出。”
这种孤独感在决赛的关键时刻尤为明显,当时比分胶着,姜鑫瑞在一次交锋后稍显犹豫,被对手连续得分,然而就在众人为他捏把汗时,他却突然改变战术,以一记漂亮的防守反击打破了对手的节奏。

“那一刻,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然后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相信自己。”姜鑫瑞回忆道,“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在压力下独立思考。”
姜鑫瑞的教练李建国透露,三年前刚接触击剑时,姜鑫瑞还是个内向甚至有些胆怯的孩子。“他最初连大声喊叫都不敢,更不用说在比赛中展现气势了。”
转变始于一次次实战的磨练,每周超过20小时的训练,数千次的重复动作,无数次的实战对抗,逐渐铸就了姜鑫瑞的自信。“每场比赛都是一次成长,无论输赢,我都能从中学到东西。”姜鑫瑞说。
他的母亲告诉记者,击剑给儿子带来的变化远远超出预期。“不仅是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他整个人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姜鑫瑞看来,击剑场上“只能靠自己”的现实,反而是一种解放。“这意味着我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无论是成功的进攻还是失误的防守。”
这种认知使他在比赛中展现出超龄的成熟,在半决赛中,面对去年曾击败过自己的对手,姜鑫瑞在落后情况下没有慌乱,而是仔细分析对手习惯,最终实现逆转。
“我注意到他习惯在我后退时加大进攻力度,所以我故意卖个破绽,诱他深入然后突然反击。”姜鑫瑞分析道,“这种临场决策必须自己做出,因为场上情况瞬息万变。”

2025年的击剑训练已经融入大量科技元素,姜鑫瑞的训练团队使用智能传感器剑和运动捕捉系统,精确分析每个动作的角度、速度和力度,这些数据帮助运动员更科学地提升技术水平。
“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参考,但最终站在赛场上,还是要靠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姜鑫瑞说,他特别提到,虽然平时训练有大量数据支持,但比赛时必须抛开过度分析,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尽管已经取得不俗成绩,姜鑫瑞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这块银牌是对我训练的肯定,但也提醒我还有进步空间,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未来的比赛中表现更好。”
他的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青少年集训队,长远则希望有朝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我知道前路还有很多挑战,但我已经学会如何自信地面对它们。”
击剑运动专家张教授指出,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代表着中国击剑的未来。“这些孩子不仅技术扎实,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成为顶级运动员的关键。”
随着击剑运动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普及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年轻人被这项结合了体力、智力和意志力的运动所吸引,他们像姜鑫瑞一样,在剑道上寻找自信,学会独立,收获成长。
夜幕降临,训练馆的灯还亮着,姜鑫瑞和队友们仍在重复着那些看似单调的动作——前进、后退、攻击、防守,每一个动作都在铸造他们的技术,也在磨练他们的意志,对于这些年轻的击剑手来说,剑道不仅是比赛的场地,更是成长的课堂,他们学会依靠自己,收获自信,准备迎接人生中更多的挑战。